这其中,中国客车也沐浴着春风从0到起步,从改装车时代走向世界之巅。
我国的客车产业起步于80年代,在整个80年代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级的时期,国产客车产品档次低,造型呆板,除了运载功能以外,毫无舒适性、安全性可言,而国外品牌客车的价格又过于昂贵,在性能和功能上与市场需求上不合拍,客车市场处在混沌之中,一切都待唤醒。
但就在当时中国刚刚成为自行车大国之后不久,轿车工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但大金龙的创业者依然选择了客车,创业者们的敏锐洞察力和满腔热血由此开创了中国客车发展壮大、走向繁荣的篇章。大金龙的成功历程对于大金龙本身而言是一部宏伟的创业史、创富史,令人称奇,对于整个中国客车而言,大金龙的成长则直接推动和见证了中国客车二十年的巨变,值得回味。
寒酸起步独辟蹊径
1988年末,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启动资金不足500万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水泥管厂房,由一群以前只摸过水泥模具的工人造车的艰辛,我们也可以想象辛苦几个月后装配的车无法上路的无助,我们还可以想象造完一辆车还要多方努力把这部车卖出去才做了开门生意的尴尬。
大金龙诞生的年代,除轿车行业引进“桑塔纳”“雪铁龙”等洋品牌外,客车行业更是“洋品牌”林立。金龙客车并不是业内第一个引进国外技术,生产。
中高档车的客车企业。在此之前,1982年起,沈飞汽车制造厂先后引进日本富士重工、日野车体等公司的车身制造技术,1986年北方车辆制造厂引进德国尼奥普兰公司技术生产高档豪华旅游轿车。 而到了90年代,则是我国客车企业与国外合作的高峰期,我国较大的客车企业几乎无一例外的与国外展开合作,主要品牌有安徽安凯、西安沃尔沃、桂林大宇、亚星奔驰等。合资企业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豪华大客车市场。
第一辆下线的金龙客车
面对如此多的合资企业的洋品牌,可谓是高手如林,金龙客车在进入客车业的时机上和别人打了一个平手。但仔细分析这些合资企业,多数以技术合资的方式生存,产品虽高档豪华,但“价格最贵”让很多客户只能望洋兴叹,期待自主品牌发力。金龙如果继续选择与德国奔驰合资生产大客车,在市场上就很难取得突破,就在这个时候金龙的创业者们独辟蹊径,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子——争取掌握关键技术、不搞技术合资,生产适合中国国情的豪华客车,在市场上与合资品牌展开面对面地竞争。
这正是大金龙的志气所在。通过与德国奔驰的合作,金龙用两年时间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车身制造、装配等技术,原本对客车制造十分陌生的工人们,在此时也变得饶有兴致 。1990年,金龙决意走自主研发的路线,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举措被业内称之为“逆风行动”,但金龙人并未放弃。同年,采用引进的车身造型及制造技术,创造性的设计出了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客车产品XMQ6700。由于该产品是金龙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的,不仅在当年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获得了国家专利金奖。
今天,我们反观客车业20几年来发展的过程,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坚持自主开发,自主建立品牌,定位中国国情,才是正确的出路,至少在那个时期是这样的。到2008年止,环顾客车行业真正能称之为客车大鳄的企业无一不是国内自主品牌,而那些合资品牌几乎全部表现低迷。很显然,不是它们技不如人,问题在于它们所做的客车不是多数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没有切合市场的主流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合资企业在产品开发决策和生产环节上受外方制约太大,决策缓慢,产品换代不够及时,因此也不为市场所青睐。
创新前行引领行业
选择了自主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客车之后,大金龙产销量迅猛增长。90年—94年间,大金龙XMQ6700产品销量从最初的5台提升到614台。但机智敏锐地大金龙人很快发现,要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冲破洋品牌封锁,还得抓住市场机会,以产品创新为龙头,带动管理、生产工艺、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使公司经营获得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