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初并不被人看好、顶着巨大压力上马的项目,三年后成功打开海外和国内销售局面,2009年1至9月累计销量跻身行业前八,大金龙轻型客车事业部再次演绎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故事。
自7月份以来,大金龙轻客制造部经理张斌有一个“幸福的烦恼”——为了满足持续增加的海内外订单,张斌不得不安排生产线加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尽管工厂产能几经提升,目前已经达到每个月600辆,但这样的产量似乎还是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
据了解,截止今年10月份,大金龙轻客海内外销售总量已经达到2500辆,同比增长超过150%,按照目前的订单形势,全年有望突破3600辆。
行业“黑马”
时间回到2007年,彼时,外界对于大金龙进军轻客仍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当年9月,大金龙首辆轻型客车刚刚下线,下线仪式庄重却低调,恰好反映出了当时决策者务实、谨慎,却又坚定的心态。下线仪式上,厦门市领导带领海关、发改委、经发局、财政局等多个政府部门领导,以及厦门机电集团、金龙集团的一把手悉数到场,足以看出当地政府以及大金龙各大股东对该项目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但是另一个侧面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决策者们的低调和谨慎,该仪式除了邀请厦门当地一家媒体参加外,没有任何外地媒体到场。
简单回顾大金龙轻客项目的发展历程: 2006年3月24日,公司董事会决定动工建设轻客生产基地;2007年9月建成投产,首辆轻型客车正式下线,同年,实现小批量外销;2008年9月,获准国内销售,第一代轻型客车产品A+海狮宣告上市;2009年前十个月,国内外销量达到2500辆,排名行业第八,预计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600辆,其中外销接近1500辆,在国内轻客出口企业中排名将上升到第三位。
短短3年时间,从零到第八的跨越,作为轻客行业的后起之秀,大金龙异军突起,逐渐成为行业主流,尤其自下半年以来,在数次轻客产品招标中,大金龙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最大的“黑马”。最新的例证是,今年9月份,备受汽车行业关注的江西省卫生厅349辆救护车招标项目被大金龙独家中标,消息一出引起同业一片哗然。
创业没有神话,大金龙轻客事业的成功当然绝非偶然所致,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力来自当地政府。
早在2004年3月,厦门市着手编制《厦门市“十一五”规划》,就把“壮大工业规模,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列为主要任务之首,其中又把“发展客车制造产业集群”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具体思路为“建设汽车工业城,壮大大中型客车和专用汽车整车生产规模,提升冲压件、车身总成产品开发能力,引进客车底盘、轻型客车、客车空调、发动机等配套项目”。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厦门市政府鼓励大金龙依托大中型客车的制造优势、品牌优势、配套优势发展轻客。从立项到投资建设再到上市销售,大金龙轻客事业部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该项目,鼓励加快项目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大金龙从上到下克服重重困难,把舆论压力抛到一边,潜心于工厂建设、产品开发和渠道拓展,最终把轻客事业推上了轨道。
后来者居上
作为一个后来者,大金龙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大中型客车生产运作、行销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找准了自身在轻客领域的比较优势。在生产设备方面,大金龙轻型客车制造基地的建设充分借鉴国内先进乘用车生产线的布局,整车制造四大工艺齐备、四大车间布置先进合理,生产设备、检测装备、物流配送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在生产工艺方面,采用了整车一体化生产流程,引入模具冲压车身技术和整车阴极电泳涂装工艺,生产设备起点高,节能环保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已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TS16949等质量和环境体系认证。在产品上,选择从成熟的6520车型入手,精工细作,严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系列专用客车,如厢式货车、邮政车、医疗车、警车、消防车,全面满足细分客户需求,其中厢式货车的推出正好赶上国家鼓励“汽车下乡”,很快受到客户的青睐。基于上述优势,同时借助公司在大中型客车领域既有的品牌资源、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大金龙轻客从上市到规模销售,并没有花多长时间,与其他一些新兴品牌上市之初专注于“内销”或“外销”的模式不一样,大金龙轻客很快就在国外和国内市场同时找到自己的位置,达成批量销售。